婴童产业网

中小企业演绎“德国制造”神话

新闻

2010年01月09日

    如德国伍尔特公司,只生产螺丝、螺母等连接件产品,却在全球80个国家或地区有294家销售网点,仅在中国就在20多个城市建立销售分公司。其产品的应用更是上至太空卫星下到儿童玩具,几乎涵盖了所有行业领域,年销售额达到70多亿欧元。 

    尽管世界经济恢复形势仍然裹足不前,德国的出口已经高歌猛进。去年11月9日,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德国9月份出口增长3.8%,实现5个月来的第4次增长。  

    在一片唱衰世界贸易的论调下,德国出口再次证明了它的生命力。制造业曾经屡次受到质疑,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让人相信未来属于高科技和服务行业,像德国这样的老式制造业再也过不上舒服日子;人们也曾经认定,来自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出口将凭低廉的生产成本将高价的德国制造业挤出舞台。然而,事实证明,德国制造业总是能破除这些“宿命论”,尤其是德国的机械制造业。  

    ING集团的经济学家Carsten Brzeski看到最新德国的出口数据后分析说,德国出口专注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并且在亚洲市场上占据重要份额,这让德国成为此轮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的主要受益者。  

    “德国制造”如何炼成  

    “德国制造”曾经是一个耻辱的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一些国家,特别是英国,坚持要德国人在他们的产品上注明“德国制造”字样,以区别于本国商品。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德国制造”已经成为质量的代名词。  

    在英国人已经几乎放弃制造业的今天,“德国制造”雄踞欧洲制造业之首,并且成为德国所有企业的一个共有品牌。无论是像奔驰、宝马、西门子这样的知名国际化大企业,还是像多尔曼、沃斯这样专攻某一领域设备的德国中型企业,都自然继承了德国制造的优良名声:对理性的崇尚、对计划性的遵守与精确度的执著。  

    市场营销专家西蒙·安霍尔特曾经对国家形象的价值进行计算。“德国制造”的商标在世界市场上绝对可以令人们趋之若鹜。“同样的产品贴上‘德国制造’的标签,其售价就比盖上其他印记的产品高得多。”他的调查结果显示,如果第三方持有“德国制造”品牌的话,获得这一品牌则需支付大约45820亿美元。这大约相当于德国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24%。  

    德国人向来自豪于自己的传统。“德国制造”的口碑是德国经济的基石。德国企业之所以注重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首先由德国人的严谨的文化所决定。同时,德国企业的董事会权力没有美国那样大,无形中减少了经营者短期利润方面的压力。管理者可以安心地从事更为长远的事业,而不必急躁冒进。  

    当传统的德国制造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来自新兴国家的低价挑战时,德国将自己定位为世界工厂的制造者。中国及其他一些新兴国家是世界工厂,那么德国就是世界工厂专用设备的制造者,这实际上避开了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并且形成了互补关系。  

    而且人们很容易就发现,德国公司能够在从可可粉加工机、模切压痕机,到提花经编机和口红填充机等稀奇古怪的机械市场中都称霸全球,在每一种机器的市场中,单独一个德国公司都能控制着70%或更多的全球市场。  

    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曾经这样总结德国制造的竞争优势:德国制造首先是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重视特殊的,专业化强的产品,而不鼓励大规模制造;其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德国制造除了少数大企业外,大量的是中小企业,它们灵活,反应快,专业化程度高,更容易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  

    中小企业撑起一片天  

    有时人们很难说清,到底是德国这个国家的形象与性格塑造了德国制造的名声,还是上百年来德国产品的优质造就了人们对德国这个国家的整体印象。  

    这很可能与德国一大批中小企业占据出口行业主要部分有关,他们大多名气不大,但却是各个行业中的“隐形冠军”,而又被统一冠上了德国制造的铭牌。  

    如果查看最近几年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德国企业的入围数量一直排在美国、日本,甚至法国、英国之后,位居第五名,这似乎与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的地位很不相称。 

    然而,这却并不妨碍德国经济持续保持全球领先的地位,德国经济真正的支柱在于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占德国企业总数的99.7%,就业人数占到全国总数的70%,公司净产值占到全国总量的近一半。  

    实际上,德国中小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为德国政府对中小企业一以贯之的特别扶持。在全球恐怕都很难找到第二个国家,如同德国这样把促进中小企业提升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德国政府甚至不惜牺牲大企业,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联邦卡特尔局就是这样一个关键机构,是德国“反对限制竞争法”的直接实施者。自1958年成立以来,该部门的主旨就是“限大促小”,禁止大企业的合并和对中小企业的兼并,监督大企业是否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采取压价或提价等不正当手段打击限制中小企业。  

    然而即使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当今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全球商业竞争环境中,规模可能都不足几亿欧元的中小企业要想在与跨国巨头的竞争中生存下来,仅靠政府支持是远远不够的。  

    精确定位,是这些中小企业的制胜法宝。与大而全的跨国公司相比,德国的中小企业只是在生产单一的专业产品,却努力将这个产品的市场横向扩展,销售到全球。应用到无数的行业中。而大型企业则是力图占据整个行业,并极力在产业链上游、下游进行纵向延伸。  

    比如德国伍尔特公司,只生产螺丝、螺母等连接件产品,却在全球80个国家或地区有294家销售网点,仅在中国就在20多个城市建立销售分公司。其产品的应用更是上至太空卫星下到儿童玩具,几乎涵盖了所有行业领域,年销售额达到70多亿欧元。  

    创新再创新  

    在世界经济大国里,只有中国和德国自2000年之后出口份额有较大增长。德国的出口份额增长了5%,而法国、日本和美国的出口份额却分别下滑了10%、25%和30%。美国目前的出口份额占全球的约8.6%,而2006年时曾占12%。德国的出口份额从8.5%增长到了9.4%,中国则从3.8%增长到了8.1%。  

    德国与中国这两大出口大国的区别,并不仅仅是一个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另一个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这般区分。在德国制造中,亦有相当一部分能够在简单产品中占据高端市场的出口企业。  

    以多尔曼公司(Dorm)为例,乍一看它生产的只是普普通通的门锁、铰链和玻璃幕墙等,这个行业毫无疑问因其技术门槛低,而充斥着拥有价格优势的生产企业。然而,多尔曼公司却是全世界发展最快的德国公司之一。  

    这家公司打败竞争对手的法宝是什么?这家销售额7亿欧元的公司是德国专利权拥有者前50强之一,并且是极少数能够在像160层高的迪拜塔这样的工程中安装与其门硬件相配套的复杂安全系统的公司之一。因此,多尔曼拥有的不仅仅是质量最好的锁,而且是具有顶级安全软件和最好的项目管理者。  

    一项由德国的弗朗霍夫研究所(Fraunhofer Institute)的研究表明,德国制造商(代表着国家R&D费用的90%)引入新产品的速率,是人们通常在信息产业才能看到的速率。例如,德国机械制造商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1/3的收入都来自投入市场中的(新)产品。  

    德国的创新之路也非一帆风顺。上个世纪80年代末,德国在科研创新上出现瓶颈。  

    这一困境在施罗德总理1998年上台后得以改善。施罗德提倡建立科研创新体系,该体系集科研开发、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的增值过程,以及科研成果及科研知识的传播和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为一体。  

    它的最大特色是人、企业和政府的统一:科研人员出成果、企业出资本、国家出政策并负责在企业和科技界之间进行沟通;企业承担2/3的科研经费,企业1/3由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买单。  

    德国制造科技协会的负责人莱布博士相信,德国工业的基础就是“制造科技”。而为了使“制造科技”能够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可持续发展,德国政府确立了三大发展目标:“绿色制造”、“信息技术”和“极端制造”。

+1

来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