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奶粉关注
“2022到目前为止你所在的公司或团队业绩完成如何?”
79%的母婴人选择“下滑”
13%的母婴人选择“持平”
而仅有8%的人选择“增长”
这是今年5月[奶粉关注] 针对母婴人群定向调研得到的一份反馈。尽管样本基数有限,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半年行业的现状及从业者的信心。
2022过半,下半年如何经营、如何选品、如何打开增长新思路?复盘5大行业变化,希望这份年中盘点给你启发。
优质奶源纵向整合
经过前两年激烈的奶源“争夺战”,目前大型奶源基本都已经“名花有主”,归于伊利、蒙牛、飞鹤等大乳企,如蒙牛入主中国圣牧、现代牧业,伊利相继收购赛科星、中地乳业,飞鹤入主原生态牧业,新乳业收购夏进乳业等;同时国内乳企新扩建牧场的热潮仍在延续,伊利、君乐宝等持续启动奶牛养殖、生产建设项目。
进入2022年,尽管上游奶源争夺战基本进入尾声,但优质奶源依旧是各家争夺的稀缺资源,且资源整合不限于上游牧场与中游乳企之间的纵向整合,牧场与牧场之间的兼并、联合,也是一大趋势。例如今年3月乳业上游龙头优然牧业以12亿港元收购中地乳业27.16%股权,正是看中了中地乳业牧场硬件条件好,未来发展潜力大,据悉中地乳业在国内8个省拥有9座万头牧场以及在建1座万头牧场。
抢先锁定优质奶源,对乳企来说是稳定大后方的必要之举。
中游乳企横向并购
2022上半年,乳企之间的横向并购更加活跃。不过这一阶段的整合兼并不仅仅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大型企业之间的强强碰撞。并购的动机总结起来也无外乎是为资源、为品类、为品牌、为市场。一个明显趋势是中国奶粉市场正在迎来新一轮高度集中化,未来市场可能会把持在几个超级巨头手里。
例如伊利全面收购澳优,乳业巨头收购婴配粉细分领域之王,优势互补,双向促发展。君乐宝2亿入股国内最大的水牛奶加工企业皇氏来思尔,加速拓展西南、华南市场。蒙牛私有化雅士利,进一步发力奶粉业务。
羊奶粉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但囿于资源稀缺,多家大型乳企以收购兼并的方式快速入局羊奶粉市场,快速聚拢羊乳资源,抓住配方注册的红利尽快推出新产品。如达能与湖南欧比佳达成战略合作,美赞臣全资收购美可高特,动作快的企业如达能与欧比佳合作推出的卓徉和诺优羊已经拿到配方注册。
中小型品牌以及区域乳企加速两级分化,寻找自救方法。例如在并购大潮中,拥有一定市场规模和自有奶源的乳企成为被关注的重点。而从自身发展来说,中小品牌仍然可以说有机会,其一,中国地域之广、市场之大,总有大品牌无法渗透的地方;其二,细分品类比如儿童奶粉、羊奶粉、特配粉,有机奶粉,专注一点做精做透、做出特色的奶粉品牌,依然有机会。
新四大粉崛起,国粉突围
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的同时,在品牌格局变化上,国产奶粉加速突围实现反超。2022上半年“新四大粉”成为渠道热议的焦点,在我们走访市场的过程中被反复提及。
国家政策鼓励扶持、国货发力品质提升、疫情影响用户对国内外产品的选择等,多重因素驱动下,国产奶粉迎来新的增长阶段,无论是品牌影响力、产品丰富度、市场占有率等都上了一个台阶。
关注下游生意健康,“内码制”席卷行业
2022上半年,整个奶粉行业掀起“内码制”潮流,多家奶粉品牌相继宣布采用罐内码,“一罐双码”旨在利好渠道、消费者、品牌三方,从而有效减少窜货乱价,推动市场良性经营。
“内码制”自实施以来,支持者拍手称好“门店利润确实有了保障”,不支持者接连吐槽“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也有部分人认为门店“嘴上说不好,身体很诚实”。
不过现在来看,大品牌、大单品做“内码”是形势使然,能否取得实效既要渠道配合,也要品牌有决心和力度。而中小品牌做“内码”恐怕是个伪命题,相反因此提价可能会损失一批渠道和消费者支持。对此目前没有定论,大家有不同想法欢迎文章评论区交流。
新国标及二次注册关键期
高端赛道、细分品类加速重构
最后,2022上半年全行业密切关注的还有新国标及二次配方注册情况。随着一批批审核通过的名单陆续发放,各大品牌在科研能力、配方优势、生产工艺等多维度的比拼再次得到体现,同时从一些头部品牌发力的方向来看,产品端的趋势也更加凸显。
其一,高端、超高端赛道仍是乳企竞争和布局的焦点。围绕专利配方、顶配乳铁蛋白等原料、研发等方面的产品升级是新一轮配方注册后乳企抢跑的关键。
其二,“牛羊并举”加速发展,对于乳企来说羊奶粉已经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上半年羊奶粉市场快速扩容,在羊奶粉新政影响下,一大批羊奶粉企业正全力以赴通过新一轮配方注册实现“半羊”转“全羊”,其中和氏美贝嘉第一个成功转型。同时,乳业巨头入局并加码羊奶粉的步伐在加快,飞鹤、君乐宝来势汹汹,外资品牌也在快速布局羊奶粉,协同行业资源尽快拿到配方注册。
诚然,从粗放式发展转向精细化发展,中国乳业新一轮洗牌进入此消彼长、存量博弈的深水区,乳企间竞争从单方位竞争转向全方位竞争。对于不同地域、不同业态的渠道而言,奶粉选品策略背后的逻辑也大有不同。2022下半场,处于产业链上的每一方如何找到自己的“出路”?
文章来源:母婴行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