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熵 原创
作者丨白芨 编辑丨月见
作为中国连锁母婴霸主,孩子王吹响了向全地域、全品类进军的发令枪。
8月26日,孩子王发布了2023年上半年财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59亿元,同比下降4.9%。
一边是收入端的萎缩,一边是孩子王的加速扩张。孩子王在财报中披露,公司预计通过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在全国22个省(市)新增169家门店。
由于新生人口规模减少,连锁母婴店早已从过去的黄金赛道变成一片拥挤、竞争激烈的红海。这样的环境下,孩子王逆势扩张是不是一步好棋?门店走到天花板?
孩子王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孩子不够用了。
这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新生儿的减少,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人口出生率从2016年的13.57%下降至去年的6.77%;二是孩子王单个门店能覆盖的消费能力,见***了。
财报披露,今年上半年孩子王在全国各区域的店均收入与坪效出现集体下滑。在线下卖场,预期的消费复苏没有出现,线上表现同样不佳。今年上半年孩子王母婴商品线上销售收入为15.27亿元,同比下降18.25%。去年同期,线上渠道能占到母婴商品销售收入的48.61%,今年只有42.29%。
问题出在孩子王的商业模式上。
一般母婴店的形象是这样——和社区超市类似的夫妻店模式,选址在小区一楼或临街门市房,门店面积不超过100平米,月租金不超过万元,销售产品以母婴用品为主,主要是奶粉、童装、纸尿裤、零食辅食、洗护用品、玩具等等。如果是连锁母婴零售品牌,门店面积通常要更大。
而孩子王是连锁母婴零售品牌中的特例,品牌对自己的商业模式有一个精确的概括——以大型门店为中心的20公里立体家庭生活圈。
从门店面积看,孩子王主打豪华大店模式,平均单店面积在2500平米以上,而且选址一般选在高端商场中。这些门店往往提供洗浴、理发、游泳、游乐场等服务,对家长来说,孩子王门店既是母婴店,也是逛商场时的孩子托管班。这样服务能力齐全的大型门店,可以为宝妈群体提供一种“值得托付”的安全感。
但孩子王也撞上了自己的天花板。
近三年里,孩子王的门店平均销售收入持续下滑,仍以华东地区为例,2021年拥有门店268家,店均销售收入1744.85万元,同比下滑12.8%;2022年门店为278家,店均销售收入为1521.55万元,同比下滑12.8%;到今年上半年,门店数量为277家,店均销售收入为748.78万元,同比下滑6.84%。在孩子王门店覆盖的西南、华中和国内其他地区,门店运营业绩也大体如此。
对此孩子王的解读是,开新店会拖累平均业绩。
根据孩子王财报的解释,疫情期间的下滑源于部分门店暂停营业。另外,新门店需要一段时间的市场培育期,这会导致店均收入及坪效出现下滑。
但这不能解释所有的业绩走势。以今年上半年为例,孩子王在全国范围内新开店4家,闭店4家,总量保持不变,同时叠加疫情管控放开的利好影响,但业绩降速仍然较快。与此同时,线上销售收入也在萎缩,且速度比线下更快。
如果从更长期的时间维度来看,从2015年到2022年,孩子王的营收同比增速从76.73%一路下滑至-5.84%。
另一个重要指标则是会员权益数据,这反映孩子王门店的获客、留客能力。其中,孩子王会员积分可以兑换礼品;黑金卡需要付费办理,可以享受消费满返、积分抵现、购物返现等优惠;储值卡即预售购物卡。
从今年年初到6月底,孩子王未兑换会员积分折合现金规模从1549万元下降至1483万元;黑金卡会员费从1.3亿元下降至0.8亿元;储值卡规模从1.15亿元下降至0.99亿元,呈现整体萎缩态势。
这样一套母婴连锁大店+会员营销的模式正在见***,孩子王急需找到新的增长点,和消费者建立新的联系。 “草头王”打响发令枪
从市值规模看,孩子王是当前国内断层式***的连锁母婴店品牌,当前市值在110亿元左右,同为连锁母婴上市公司的爱婴室仅在23亿元左右。
但孩子王仍有自己的舒适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草头王”。
从地域看,去年孩子王51.07%的收入来自华东地区,在华南、华北、西北和东北市场,孩子王的影响力较为薄弱。
而母婴店是一个短头长尾的市场,有大量分散的中小品牌参与市场竞争,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代表品牌,这些品牌在当地优势深厚,外来品牌很难参与竞争。
从品类看,今年上半年,孩子王有51.48%的收入来自奶粉,其他主力产品则是纸尿裤、零食辅食、洗护用品等,尽管门店早有运动、学习等大童商品供应,但始终不温不火。
在少数品类里竞争,也让母婴店的生意越做越卷。从2017年到2022年,孩子王母婴商品销售的毛利率从26.93%下降至21.06%。其中,奶粉毛利率从20.02%下降至17.75%,零食辅食毛利率从30.48%下降至12.62%。
几乎所有母婴类商品,都是越卖越卖不上价。原因在于,母婴店本身是一个渠道,母婴消费者的粘性和认知来自产品,如固定品牌的奶粉、辅食,渠道必须用一系列复杂的营销活动来绑定消费者,才能实现稳定获客。市场竞争越激烈,渠道就越是要让渡利润寻求留客。
而母婴店行业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海量创业者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涌入这个超级赛道,零售商的竞争打掉了行业的利润空间,消费者被培育成了“盯着促销奶粉买”的羊毛党。
面对压力,近年来孩子王接连转型,连续打了几张牌:
首先是品类扩张,孩子王门店从母婴店向儿童生活馆扩展。7月28日,孩子王在南京江北弘阳广场开设了第一家儿童生活馆。
与过去的孩子王门店相比,儿童生活馆的***大特点就是在营销层面主打大童相关的运动户外、课外读物等商品。
孩子王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给3-14岁大童家长找一个走入孩子王的理由。
另一边,孩子王寻求打造差异化供应链。这部分商品包含两类,由供应商专供的“独家商品”,以及孩子王联合OEM代工厂合作生产的自有品牌商品。
今年上半年,孩子王差异化供应链商品销售收入在3亿元左右,占母婴商品销售收入比重为8.49%,其中包含七款自有品牌,集中在母婴用品、玩具、服装、饰品等低门槛品类。
其次,孩子王寻求突破地域限制,今年6月,孩子王发布公告称,将以10.4亿元收购乐友国际65%的股份,后者同样是母婴零售龙头,主要销售区域在北方。
而孩子王的所有转型,归根结底目的都是找人,找回不吃奶粉的孩子,找回不去门店的宝妈。 母婴霸主,应该更快还是更稳?
孩子王正处在***关键的战略调整期。
孩子王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自营门店,从2021年到2022年,孩子王的使用权资产总值分别为25.63亿元、20.97亿元,今年上半年为19.06亿元。这部分资产主要来自孩子王租赁的门店价值,尽管受使用权资产折旧贬值的影响产生同比下滑,但同时可以印证,孩子王正在放慢扩店步伐。
期末经营门店数同样可以印证这一点,孩子王从2019年到2022年的期末门店数分别是352家、434家、495家、508家,截至今年6月还是508家,开店速度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放缓。
缺钱可能是原因之一。孩子王于7月20日发布了可转债募集说明书,计划募集10.39亿元,投资方向是开店和铺物流设施。要知道,孩子王2021年的IPO募资额不过6.3亿元,此次发行可转债的意义,不亚于“二次上市”。
而更重要的原因藏在店均销售额里。从2018年至今,孩子王的店均销售额持续下滑,2018年为2414.92万元,去年为1677.16万元,下滑了近三成。疫情影响下,线上拿走了一部分份额,这固然有影响,但更关键的是,狂飙突进式的开店带来了运营质量问题,不是所有店都能打一个不错的业绩出来。
孩子王必须停车看看路了。
正是由于扩店成本高,风险大,成熟地区如华东面临自家门店的竞争,不成熟地区如北方面临对手竞争。孩子王选择了更稳妥的办法,用找人替代扩店,先把单个门店顾客量和单客消费能力的模型做漂亮,再把新模型下的门店复刻出去。
但孩子王的方案也有不少隐患。
首先,母婴店在大童用品赛道的阻力不小。
孩子王曾做过很久的儿童品类,但效果一直一般。根据招股书披露,孩子王自设立以来就专攻准妈妈及 0-14 岁婴童的购物及服务,并开创了以会员关系为核心资产的单客经营模式。但孩子王的销售主力还是奶粉尿布,招股书显示,孩子王的外服童鞋、内衣家纺、玩具、文教智能商品在2019年的营收占比仅为3.28%、3.75%、4.95%和1.19%,且毛利率在不断走低。
说到底,母婴店的职能,超市完全能替代,之所以母婴店能踩着超市崛起,是因为消费者对母婴用品带有很强的安全诉求,消费者需要在一个有安全感的渠道购买产品,尤其是奶粉。一位宝妈对「新熵」表示,自己只在母婴店买奶粉,觉得只有这里才可靠。
而大童类产品的安全诉求远不如奶粉,母婴店的优势不复存在。
其次,孩子王对行业的参与度还不够高。
当母婴行业越成熟,渠道的利润就会越稀薄,从2017年到今年上半年,孩子王毛利率从30.06%下降至28.11%。其中,奶粉毛利率从20.02%下降至15.88%。
而要争取定价权,孩子王就必须向上游进发。截至目前,孩子王尚未在财务报告中披露自有品牌销售额数据。而截至目前,孩子王的差异化供应链体量仍然不足,孩子王需要解决,如何在更多品类打造专供商品和自有品牌。
事实上,孩子王的问题也是整个母婴零售行业的集体痛点。疫情以来,孩子王的对手,同为上市公司的爱婴室就陷入大量闭店,今年上半年新开店8家,但闭店达到19家。对比之下,孩子王在上半年维持“开闭平衡”,已经不易。
但留给孩子王的时间并不多,在举债扩张之前,孩子王必须解决门店获客、留客、消费频次的问题,消化好找来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