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牛排”不是真牛排、“羊肉串”是面粉做的……这样的“小零食”你敢让孩子吃吗?校园周边的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媒体三番五次曝光,有关部门每年都花大力气对这些不法商家进行严厉打击,但还是有一些商家昧着良心赚钱。
“3·15”前夕,记者兵分多路,到市区内多所中小学周边的小零食摊点再次调查采访。
现场直击:
校园周边成“零食天堂”
现象一:“羊肉”两元5串
3月13日中午11点多,记者来到汇通小学。随着放学铃声响起,孩子们奔出校门。“我要个火腿!”“我要一串肉!”在学校门口的流动摊点生意一下子“火”起来。记者看到,摊位上打出了“韩国烤肉二元5串”的牌子,摊位有一个中年妇女在忙着。见不少学生光顾,记者也凑了上去。
“两块钱5串是什么肉啊?”记者问。“羊肉啊,你要几串?”中年妇女一边忙着,一边跟记者搭话。记者走近了才发现,一串肉上有几块所谓的羊肉。为了尝一下味道,记者买了5串肉。中年妇女拿出肉,在一个平底油锅上热了几秒钟就递给记者。“这样就可以吃了?”记者有些不敢相信。“本来就是熟的。”中年妇女说。
“现在羊肉这么贵,两块钱能买到这么多?”一位路过的老人看到记者拿着一串肉笑着说。记者试着尝了一口,觉得有些酸,只好丢弃。
现象二:“五毛零食”最畅销
3月13日中午11点30分左右,记者来到市区某小学附近。正值学校放学时间,许多孩子纷纷涌出校门,原本略显冷清的校门口一下子热闹起来。
“我要一包"唐僧肉"。”一个稚嫩声音传到耳中,记者凑近一看,发现原来是小吃摊上的一种调味面制食品。除了它以外,还有(素)鱼排、玩味薯片等等都深受孩子们的欢迎。不到10分钟,小摊上琳琅满目的各类小吃就卖出了三分之一。
记者注意到,孩子们手上许多小食品的包装十分简单,有的轻轻一扯包装袋就开了,有的拿在手中还会留下污渍,闻一闻味道有些呛鼻。而与小食摊的热闹相比,相隔不远的正规便利店就冷清多了。在一旁搬运货品的便利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小摊点的货品来源他们不清楚,而他们的货品来源都比较正规,质量也有保证,但价格较贵,学生们一般不会来。“我们店里的饼干至少都要两三元钱,孩子们都是买那些看起来让人不放心的零食的,因为便宜。”
现象三:文具店成零食店
3月13日中午11时30分,随着放学铃声的响起,芦笛小学的孩子们相互结伴走出校门。一部分孩子走向校门口的一家文具店。记者跟着孩子们进入文具店,只见文具店内一张低矮的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小食品,孩子们围着食品各自挑选着。不断有孩子进入商店,商店内外的两个售货员显得有些手忙脚乱。孩子们一出商店便迫不及待地大嚼起来。
记者走访发现,在我市不少中小学门口都有一些类似的小商店,打着经营文具的招牌,但事实上卖得最好的是小零食。每天放学,这些小商店里的热闹场面都要持续半个小时左右,学生们才陆续散去。
记者调查:
“三无”变“三有”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热销的“五毛食品”以产自湖南的居多,还有一部分产自河南,桂林本地的较少。以往校园周边经常可见的无厂名、无厂址、无商标的“三无”产品如今已经难觅踪影,但取而代之的有厂名、有厂址、有商标的“三有”产品质量同样令人担忧。
许多小食品上都写着“生产日期见标签”,但却让人找了半天。一包名为“鱼排”的小食品包装上,记者找遍了包装,才在封口边缘找到了浅浅的模糊不清的几个数字,除了“2013年”,其他文字很难辨认。另一包“唐僧肉”调味食品的生产日期后出现的是一串凌乱的数字,让人摸不着头脑。另外,这些食品的成分也让人担忧。记者发现,小食品里的添加剂可不少,很多食品是由甜蜜素、糖精钠、山梨酸钾等食品添加剂调色、调味而成。
据市内一家小卖部的老板透露,这些几毛钱一袋的小食品,一般都是打电话叫人送货上门的,小商店一般很少直接与厂家联系。记者以进货为由拨通了一种产自河南郑州名叫“老妈牛肉棒”的小食品厂家的电话。记者说明原由后,工作人员以当天不上班正在休息为由拒绝联系。之后,记者又拨通了生产“鸡汁牛筋”的湖南平江县一厂家的电话。记者说该食品很受小学生欢迎,销售还不错,是不是可以联系进货。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目前在桂林的代理点已经被撤销,目前不能发货。记者又问是否可以进行代理,工作人员支支吾吾地挂断了电话。
声音:
还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我觉得脆脆的蛮好吃的,我每天中午放学都会买两包"玩味",不吃就觉得不舒服,而且那时候刚好饿了,边吃边回家。”读小学四年级的小叶告诉记者,起初妈妈并不让她买这些小零食,但几个玩得好的同学都买来吃,她也就背着妈妈买了,她觉得味道不错。
这边是孩子们的热衷,那边则是老师和家长们的忧心。
市芦笛小学的李老师告诉记者:“放学时孩子们确实是饿了,但校门口的这种小食品和摊点的卫生确实堪忧。”市中心一所小学的谭老师也坦言,学校周围的小食品店,就是瞄准了孩子的好奇心理,他们对此也非常无奈,常常对孩子们进行提醒和教育、劝导,但孩子们放学后一窝蜂地跑出校门后,他们的监管就有心无力了。
“我每天都早早来接孩子,就是怕他在外面随便买这些东西吃。”市民卢女士说,“以前他就偷偷买这些零食吃,然后就吃不下饭了。孩子还小,没有鉴别能力。我看了这些小袋子装的东西,真的觉得很不放心,万一吃出个好歹来怎么办?”卢女士希望知道这些食品到底是不是安全卫生的。
而赵先生的反应则更加激烈。他告诉记者,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小学四年级就让他自己上下学,可是一段时间下来,却发现儿子常常省下早餐钱买烧烤。为此他又不得不每天坚持送孩子上学,看着他在车上吃完早餐再进学校。
还有一些家长表示,媒体曾多次报道过校园周边食品的卫生安全问题,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有关部门一旦整顿就能好一些,过一段时间就又恢复原状。“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么难以解决?症结到底卡在了哪里?对这种现象,学校应该负什么责任?监管部门又应该负有什么责任?”一位家长质疑说。他认为,工商部门、卫生部门、质监部门应该长期关注学校周边食品的卫生,应该从源头抓起,彻底杜绝这些对孩子健康有害的“垃圾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