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湖南武陵山区一个贫困县的15岁少年小唐,沉迷于一款暴力电子游戏,为了在现实中体验虚拟世界杀人的“刺激快感”,采用猛击头部、狠掐脖颈、水淹等方式将23岁的女邻居小西残忍杀害。据公安调查,两人并无仇怨。
这一极端悲剧并非当事人一时冲动。据小唐交代,他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在乡下、县城的网吧里接触各种暴力电游,对“侠盗飞车”尤其沉迷。游戏里,玩家可以靠撞车、杀人、抢劫等犯罪行为吸引警察,然后飙车逃避追捕。强烈刺激下,小唐初二就萌生了体验现实杀人感觉的渴望。在审讯时,小唐也未表现出悔意,供述杀人过程甚至不时露出得意之色。
网络“死亡游戏”真实上演,虽属极端个案,却掀开了电子游戏的“江湖”一角:暴力、色情、贪婪、玄幻……电子游戏中各种吸睛的因素,让很多孩子欲罢不能,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已沦为不少未成年人荒废学业、增加家庭经济负担甚至诱发犯罪的“精神毒品”,危害到社会安定。在网上,青少年因沉迷游戏而犯罪的案例更是不在少数。
对此,国家层面的重拳打击势在必行。近日,中 宣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严格规范网络游戏市场管理的意见》,就是对这一公众关切的回应。《意见》强调,对价值导向严重偏差、含有暴力色情等法律法规禁止内容的,坚决予以查处;对内容格调低俗、存在打擦边球行为的,坚决予以整改;对未经许可、擅自上网运营的,坚决予以取缔;对来自境外、含有我国法律法规禁止内容的,坚决予以阻断。这种按情节轻重“区别对待”的打击办法,无疑更具针对性与实操性,让违法者得到应有惩处,也让心存侥幸者有越界的空间。
作为开发游戏的商家,除时刻绷紧法律的弦外,更应该反躬自问。商家在设计一款游戏时,绝不能一味钻到钱眼里,更不能依靠“诲淫、诲盗、诲黑”的低俗内容吸引玩家,而枉顾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好游戏应当是兼顾娱乐性与倡导正确价值观的,商家应将这种等理念纳入考量因素,自觉摒弃低俗、暴力、色情等与主流价值观相悖、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子。并在后期的实践过程中,根据玩家、家长和社会的反馈,不断修正。这样“有文化”的游戏,才是游戏之道,也才能赢得市场与口碑的双赢。这不是对游戏商家过高的要求,而是不可逾越的红线。
此外,还应看到,电游泛滥背后是青少年精神世界的荒芜。解铃还须系铃人,消除“精神毒品”,不能止于简单粗暴地“一键禁玩”,而应疏、堵结合。为此,既要青少年加强学习,寻找到其他更健康向上的休闲娱乐方式,最起码应增强辨别能力,做到不良游戏坚决不玩,健康游戏合理有度地玩;也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组织的监管与配合,让青少年远离不良游戏,更要创造条件,让他们感受游戏之外世界的美好。
“不管成瘾游戏业能带来多少财富,社会都应该坚决抵制,绝不能以牺牲民族的未来赚钱!”人大代表的话语,足以成为全社会的警钟。
(原标题:澎湃评暴力电游变毒品:谁来斩断伸向孩子的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