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接受中国教育电视台专访,评论家长“手机依赖症”的问题。这个问题被大家重视起来的原因,是一则令人心痛的新闻。就在不久前,河南郑州的一位母亲与孩子在马路上行走时,因为光顾着看手机,而忽略了身边两岁半的儿子,小男孩被过往的车辆撞到后,碾压头颅导致当场死亡。听到这则消息,相信有孩子的家长都会倒吸一口凉气,据电视台统计有17.8%的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看手机,而51%的家长偶尔看手机,我敢肯定这个数字还是比较保守的。
在儿童早期成长过程中,亲子之间的互动是奠定一生幸福与成功的基础,不可以被任何事物所替代,因此我不相信手机厂商的鬼话——你可以通过它做任何事情!事实上,手机在亲子互动方面没有起到任何好的作用,却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其一,孩子备感失落,属于一种家庭的冷暴力。很多家庭中,父母双方拿起手机,让孩子自己去玩玩具或看书。这种“省心省力”的做法其实是非常不尊重儿童的表现。在儿童眼中,爸爸妈妈对于手机爱不释手,而对于自己却置之不理,显然手机比自己更重要,于是产生很强的失落感与自卑感。其二,孩子模仿家长,过早接触电子产品。我们了解到,幼儿园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小眼镜,他们大多是触屏手机与Ipad的忠实粉丝。其三,反应变慢,思维方式单一。经常关注屏幕的孩子,由于习惯被动接受信息,他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会更加犹豫不决,处理方式也比较单一,还容易出现情绪暴躁,耐性差等特点。
手机依赖是一种病吗?当然,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问题。任何对于人或物的过度依赖都带有明显的自闭症特点:兴趣狭窄、行动刻板与社交主动性低下。手机阻断了内向人说话的机会,也让外向人不再自如表达。微信、微博、QQ名为聊天工具,准确来说是社交辅助工具。如果打个比方来说,拐杖属于行走的辅助工具,一个正常人长期使用拐杖,他最终也就不会独立行走了;同理,如果一个具有正常沟通能力的人,长期借助社交辅助工具,他的语言功能也会退化,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人思考的问题。我们需要面对面的沟通,需要通过语言来传递情感与思想,这是人的基本权利与能力。
就像很多家长说的,手机如钱包一样,出门不带会感觉很不自然,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那么人们为什么会依赖手机呢?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手机是私人享用物品,机主对于手机有很强的控制感。除此之外,在操作手机的时候,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屏幕上,可以暂时缓解生活中的压力与烦恼。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手机成为了一种人际交往的媒介,大大降低了交往的成本;此外,信息时代要求人们快速接受信息的更迭,手机恰恰满足了这一需求,人们被迫通过手机来了解外界变化的节奏。我在接受采访时,明确地说出了自己的观点:人们对于手机的依赖,恰恰表明成年人缺少生活的目标与生活的内容。父母极度空虚与焦躁的生活态度影响了自己的孩子,这便是手机依赖的最大毒害。
如何缓解这一问题呢?一直作为受害者出现的孩子,却恰恰是解救手机依赖的救星。“如果在家实在不知道做什么,就陪孩子玩吧!”我经常会和我最好的朋友们讲这句话,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我们总在考虑机会成本,而比来比去,我觉得陪孩子玩这件事情是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的事情。我始终坚信:“家庭是早期教育的最佳场所,家长是孩子幸福成功人生的奠基人。”鉴于手机危害大,我在家中给自己提出了几条要求。
其一,太太使用手机时,我一定把手机扔一边。在孩子面前,两个人不能同时使用手机。这样做的目的是,我要让孩子知道,手机不是成人生活的全部。
其二,孩子找我玩的时候,迅速把手机扔一边。在爸爸眼中,宝宝是第一位的,手机比起来微不足道。教育有的时候很微妙,你的“表演”,给了孩子更多的启示。
其三,手机不是早教工具,早教工具自己开发。很多软件商看到亲子这块市场,开发出多款电子亲子游戏。我觉得这是非常荒谬的,亲子互动什么时候开始需要第三方的支持了?我们可以在家中利用最用最简单的枕头、垫子、纸等开展亲子游戏,让孩子感受到和父母在一起开心有趣,长知识。
其四,作息规律,丰富亲子生活。如果你总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机,那么证明你是一个日常中没有作息,生活中没有计划的人,这会给孩子起到不好的带头作用。早上陪孩子做早操、跑跑步,睡觉前与孩子一起读绘本,聊聊天,周末带孩子周边游览一番,你会发现,你的生活也在发生变化,曾经被手机控制的日子一去不返。
突然想起了陈奕迅的一首老歌——《没有手机的日子》,是不是我们也该换一种生活方式了呢?
(原标题:手机正在蚕食你的亲子关系)